人民日报近期就公众关注的热点议题,与华为公司首席执行官任正非进行了深入的面对面访谈。
谈及人工智能的潜在未来,任正非认为这可能是人类社会的最后一次技术变革,尽管能源领域的核聚变也可能成为另一大变革。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将跨越数十年乃至数百年。无需忧虑,我国同样拥有众多优势。我国拥有数亿青少年,他们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正如总书记所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要素包括充足的电力供应和高效的信息网络。为了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电力供应必须得到保障,在这方面,我国在发电和电网传输方面表现优异。同时,我国的通信网络位居世界前列,东数西算的构想有望成为现实。
任正非指出,实际上,算法并非为IT人士所独占,而是由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煤炭开采、医药以及众多领域的专家们所掌控。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我国制造业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上进展迅速,预计将涌现出众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模型。
在芯片领域,任正非认为我国在中低端芯片市场具备一定的潜力,众多芯片企业正全力以赴。特别是化合物半导体领域,机遇尤为显著。他特别指出:“对于芯片问题,我们无需过度担忧。通过采用叠加和集群等策略,我国在计算结果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至于软件领域,未来将会有成千上万的开源软件来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
图源:人民日报
以下是任正非访谈全文:
“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一步一步往前走”
问:面对外部封锁打压,遇到很多困难,心里怎么想?
未曾设想,即便想了也无济于事。无需纠结于难题,付诸行动即可,脚踏实地,稳步前行。
问:昇腾芯片被“警告”使用风险,对华为有什么影响吗?
我国芯片企业众多,其中不少表现不俗,华为便是其中的一员。然而,美国对其成就的夸大是不实的,华为尚未达到如此卓越的水平。我们还需不断努力,才能获得与其相匹配的评价。目前,我们在单芯片技术上相较于美国尚有一代之差,但我们正通过运用数学来弥补物理学的不足、非摩尔定律来补充摩尔定律,以及采用群计算来弥补单芯片的局限,从而在结果上实现实用化的目标。
问:如果说有困难,主要困难是什么?
面对困难,那又如何?毕竟困难无处不在,刀耕火种时期不也是充满挑战吗?石器时代难道不是充满艰辛?在人类使用石器的年代,谁能料到未来会有高铁的出现。在我国,中低端芯片领域确实存在机遇,众多芯片企业正不懈努力。尤其是化合物半导体领域,机遇更为显著。在硅基芯片方面,我们通过数学来补充物理学的不足,采用非摩尔技术来弥补摩尔定律的局限,借助集群计算的原理,完全能够满足我们当前的需求。软件无法被束缚,它是由数学的图形符号、编程代码以及一系列尖端的算子和算法构建而成的,没有阻碍它的羁绊。挑战在于我们教育体系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未来,中国将拥有数百甚至数千种操作系统,它们将助力我国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的发展进步。
问:现在对华为赞扬的声音很多,对华为的认同度很高。
夸赞我们时,我们同样承受着不小的压力。稍微批评我们几句,反而能让我们更加清醒。我们所生产的商品,一旦被消费者使用,自然会有各种评价,这是十分正常的。我们接受他人的批评。只要批评是真实的,即便它是批评,我们也会给予支持。对于赞美和责骂,我们都不应过分关注,而应关注自己是否能够做得更好。只要我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那么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您在面对挑战与指责时展现出的坚韧心态,让我深刻体会到您内心力量的强大。您似乎并不在意是赞誉还是指责,始终专注于把事情做好。这恐怕正是华为能够走到今天的关键所在。
大家普遍认为赞扬我们的声音太多,我们更应去深入理解那些投身理论研究的人们,他们往往独树一帜,不为大众所熟知,而且他们的贡献往往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显现。对他们进行无端的指责,这并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我们应该给予理解与支持,去理解他们的宽广胸怀,他们那默默无闻的伟大,正是我们国家的希望所在。我们不应一味地捧高一个,贬低另一个,因为投身理论研究的人们,正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所在。
“理论科学家是孤独的,我们要有战略耐心,要理解他们”
问:怎么看基础理论研究?
我国经济实力达到一定程度后,需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尤其是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此类研究非一朝一夕之功,通常需耗时10年至20年,甚至更长。若忽视基础研究,犹如无根之木,虽枝繁叶茂,却经不起风雨。此外,国外产品价格高昂,其成本中已包含了他们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因此,无论中国是否开展基础研究,都需要投入资金,而关键在于这些资金是否能够直接用于支持那些从事基础研究的工作者。
关于基础研究,人们或许会感到困惑,不禁质疑这样的研究有何实际价值,它能带来哪些具体效益吗?
科学领域的重大进展,全球范围内能理解其内涵的人寥寥无几,对于不理解的部分,我们无需妄加评判。例如,爱因斯坦提出的关于光线弯曲的理论,直到一百年后才得到了验证。在我国贵州,有一位名叫罗登义的农学家,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在研究水果和蔬菜的营养成分时,意外发现了一种富含维生素的野生果实——刺梨。当时的中国正值抗战时期,社会整体的教育水平较低,懂得相关知识的人寥寥可数。后来,我撰写了一篇论文,宣称刺梨堪称维生素C的霸主。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贵州地区将刺梨加工成了一种天然富含维生素的饮品,这种维生素饮品被誉为高端饮品,售价高达近百元一瓶,备受市场追捧。刺梨产业也因此成为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至此,人们才真正了解了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那位坐在破旧桌子旁的罗登义。
问:很多研究成果看似一时无关痛痒,最后往往都有大用。
理论科学家往往独自一人,我们需保持长远的眼光,并给予他们理解。正如屠呦呦在研究青蒿素时那般。同样,黄大年以“探索创新、忠诚报国”的精神也是如此。他们心中的符号、公式和思考,能与之共鸣的寥寥无几。我们应当尊重理论科学家,因为我们并不了解他们的文化;社会应展现宽容,国家则需提供支持。
问:基础研究周期会很漫长,但企业是需要讲效益的。
我们每年投入1800亿用于研发,其中大约600亿用于基础理论研究,这部分不予考核。剩余的1200亿左右则用于产品研发,这部分则需接受考核。缺乏理论支持,我们便无法实现突破,进而难以赶超美国。
问:这是一种长期主义,听说华为就有个“黄大年茶思屋”。
黄大年,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其才华在我国参与海湾战争时得以显露。当时,美军直升机下方配备的吊舱,用于探测萨达姆在沙漠中藏匿的武器,并在战争爆发初期将其精准摧毁。进一步调查后,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个吊舱竟然是中国制造,源自黄大年在英国大学研发的探矿设备,后被北约用于武器制造。黄大年毅然辞去国外职务,回国担任吉林大学教授。他自掏腰包,向学校申请了一间面积达40平米的住所,并开设了名为“茶思屋”的店铺,专门提供免费的咖啡,并推广“一杯咖啡汲取宇宙能量”的理念。在获得他家族的许可后,我们以他的名字命名,打造了一个名为“黄大年茶思屋”的非盈利性网络平台,旨在免费向公众提供全球科技信息的查阅服务。此外,我们还向基础研究领域敞开大门,与众多高等院校展开合作。这些举措均属于战略性投资,无需进行业绩评估。在基础理论方面,我们内部设立了一套机制,不过具体何时能取得成果尚不得而知,同时对于科学家们,我们并未设定具体的要求。
“社会主义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社会”
问: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沃尔夫及其同仁指出,美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如同中国那样先进的高铁网络,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坚持资本主义路线,一切活动都以盈利为目的。中国坚持的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国家强调的是社会效益最大化。高铁、重载铁路、先进的电力网络、完善的高速公路系统,以及通向乡村的水泥道路,遍布各地的水利设施和众多发电厂……虽然这些项目并不直接带来高额利润,但它们为构建一个繁荣的社会基础打下了坚实基础,对工业和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充分展现了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价值。对于那些存在竞争的商品,我们采取市场化的方式来管理,借助市场竞争的力量进行调节,以此确保其商业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并依照法律规定缴纳税收,为社会作出贡献。关于这一点,您有何见解?
为何非得是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盈利?社会主义的宗旨之一便是推动社会发展。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伟大的创举。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别无选择,唯有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否则诸如高铁、高速公路、水坝等设施将无法建成。
问:您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前景怎么看?
人工智能或许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尽管能源领域的核聚变技术也颇具潜力。其发展历程将跨越数十年乃至数百年。尽管如此,无需忧虑,我国同样拥有众多优势。
问:您怎么看这些优势?
我国拥有数亿青少年,他们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总书记曾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发展。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关键在于拥有充足的电力供应和发达的信息网络。为了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电力保障至关重要。我国在发电和电网传输方面表现优异,通信网络也位居世界前列。此外,“东数西算”的构想有望成为现实。
问:其他优势呢?
芯片的问题实际上无需过分忧虑,通过叠加技术以及集群策略等手段,其计算效果完全可以与业界最顶尖的技术相媲美。在软件领域,未来将有成千上万种开源软件来满足社会的各项需求。
问:怎么看中国的未来?
弗里德曼与我们公司告别,独自一人购置了二等车厢的高铁票,踏上旅程,亲身体验中国。归来后,他撰写了一篇名为《我看到了未来,它不在美国》的文章。
答:从根本上看,算法并非由IT专业人士所掌握,而是由电力领域的专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专家、煤炭行业的专家、医药行业的专家以及各个领域的专家等共同掌握。在实践领域观察,我国制造业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上进展迅速,预计将涌现出众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模型。
问:民营企业发展,需要国家提供什么支持?
法治与市场原则并行,政府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行使职权。企业专注价值生成和技术创新,恪守纪律,依法缴纳税款。如此协调的发展路径,将逐步释放经济的内在活力。
问:怎么看待开放与发展?
随着国家的持续开放,我们得以不断取得进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行政体系保持高度统一,政令畅通无阻。在这样的基础上,构建统一的大市场成为可能,我们坚信,必将战胜一切封锁,迈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