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菜扣肉的老板告知已售罄,他推荐我尝试宝塔肉,并且实体菜品的模样与图片中的几乎一模一样,就像是孪生兄弟。

几个菜我花了超过两百美元,到头来吃了一堆预制菜。

我心有不甘去查了价钱,后悔查。

我们只能自我安慰,所食用的预制松鼠鱼可能达到酒店水准,价格不过四十余元,然而在美国的中餐馆里,它却摇身一变,售价高达四十美元,这样的溢价,即便算是较少的例子了。

在异国他乡求学的留学生,不仅要应对学业上的考核指标,除了承受学业上的压力,他们还必须解决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如何满足自己对中国美食的渴望。

从表面来看,美国境内中餐馆的数量颇多,为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慰藉。然而,近两年来,随着中餐预制菜的风潮也席卷至海外,人们开始担忧:我们还能安心享用这些食物吗?

美国中餐馆预制菜的水——又深又污。

社交平台上频繁出现消息,指出近年来中餐预制菜在北美市场迅速扎根,然而,其中相当一部分产品并非通过正规渠道进口,而是采用“走私”或“打擦边球”的手段进入美国市场。

一些海外中餐馆为了降低开支,往往不会挑选国内那些价格较高但安全可靠、品质有保障的大品牌预制菜。因为按照正规报关程序操作既耗时又费力,而且运输费用也不小。与此相对,那些售价仅需五元人民币且无生产日期、无厂家、无合格证的“三无”预制菜包,却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在报关过程中,诸多所谓的“预制菜包”以“有机肥料”“样品”“调味料”等名义混入,其流通途径不清晰,产地信息不透明,食品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若不幸遭遇海关查封,便视作一笔损失,若幸运过关,则可在当地餐馆以翻倍的价格出售,原本几元成本,却能轻易卖出十几元、几十元。这无疑是致富的一条捷径。

这些黑作坊生产的预制菜品多在常温下储存,这是因为采用冷链运输的成本相对较高。为了保证常温下的储存效果,它们依赖的是各种添加剂、增稠剂以及保水剂等所谓的“高科技手段”。

这些食品在国内或许连正规的超市都无法上架,然而,它们却神奇般地出现在了北美中餐馆的餐桌上。

这也是为何众多人在湾区、纽约、波士顿等地,这些华人密集居住的区域,常常品尝到令人失望的中式菜肴。

我在网络平台上发现了一份关于北美地区预制菜批发价格的清单——清单上涵盖了各式各样的肉类预制食品,如扣肉、卤肉、炖肉、红烧肉以及排骨等,此外还有牛肉和鸡肉类产品,种类丰富。不仅如此,清单上甚至还包括了各种糖水,如金桔冰糖雪梨、木瓜红枣银耳糖水、阿娇大枣糖水以及桂花香马蹄饮等。

购买整箱,每箱包含40袋,售价介于一百至两百元之间,数量充足者可享受额外折扣。

(@小红书海外食品类供应链)

在北美地区的中餐馆就餐的华人,他们支付的是顶尖级别的费用,然而所获得的菜品质量却远远低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水平。

也难怪,这几年去中餐店吃饭的华人越来越少。

(华人论坛上开展的有关去中餐馆吃饭频率的调研)

价钱巨贵、口味巨咸。

现在还普遍预制,更加不能接受了。

海外中餐馆,预制菜避雷攻略

依据对“中国及餐饮市场”的研究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自2013年起至2024年,我国预制菜出口业务持续保持上升态势;到2024年,预制菜出口总量攀升至84.6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12%,这也是我国预制菜出口量连续第八年实现正增长。

中国预制菜的主要出口目的地依次为:菲律宾,出口量达6.8万吨;美国,出口量约为6.4万吨;尼日利亚,出口量是6.2万吨。除此之外,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日本、阿联酋、香港以及缅甸等地亦构成了重要的出口市场。

出口额方面,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香港,其出口额达到5.6亿美元;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出口额为5.42亿美元;排名第三的是马来西亚,出口额为1.89亿美元。

从数据来看,预制菜在美国中餐店有多普遍,不言而喻。

实际上,海外华人对于预制菜持开放态度,预制菜能够在世界各地得以存续,这背后自有其存在的道理。

众多连锁店的炸薯条和汉堡同样采用标准化生产,然而至少它们保持了透明度,配有标签,且可追踪来源。中式菜肴追求色、香、味三者兼具,然而海外的人们对于这些早已有所妥协——至少要保证食物合乎规范,让人吃得放心。

现在的预制菜,已不再是人们心中所理解的“餐馆提前一天准备、当天进行加热”的常规做法,而是那些连生产厂家都无法追溯、完全依赖添加剂维持生命的无标识产品。

某些商家为了节省运费,特意挑选那些价格低廉且适合常温储存的所谓“高科技”产品,这些产品的口感极似塑料,竟然售价高达数十元一份。他们一边以无品牌、无生产日期、无生产厂家标识的产品欺骗消费者,一边又用现炒的厨师菜来蒙蔽顾客。

正如网友所言,众人并非拒绝预制食品,而是对其中融入的科技手段和过度加工感到难以接受。

那么,在那些“天雷滚滚”的美国中餐馆里,怀揣着中国胃、怀揣着对中餐馆的期待,希望从中找到慰藉的留学生,他们该如何避免成为冤大头,同时确保自己的健康不受损害呢?

这里有一份鉴别劣质菜攻略给大家参考。

先熟记中餐厅里常见的预制菜:

鱼香肉丝、东坡肉、梅菜扣肉、黄焖鸡、椒子鸡、啤酒鸭、红烧狮子头、官保鸡丁以及三杯鸡,这些菜肴各具特色。

红烧排骨、地三鲜、家常豆腐、麻辣干锅、糖醋里脊、手撕鸡、宫保鸡丁、鱼香茄子等美食。

酸辣汤风味独特,小炒肉香气扑鼻,黑椒牛柳口感鲜嫩,孜然牛肉香气四溢,水煮鱼麻辣可口,酸菜鱼酸爽开胃,口水鸡鲜香诱人,香干炒肉滋味醇厚,蚂蚁上树别具一格。

这些菜品几乎占据了中餐馆菜单的八成比例。当你在菜单上发现这些被标注为“厨师推荐”的菜肴时,它们很可能是源自国内的预制食品。

此外,还要注意以下四大坑:

一、出菜速度异常快,且菜品种类繁多

预制菜的核心优势体现在其“标准化”特性,工厂先行完成大部分制作工序,而门店只需进行加热和简单的装盘工作,便可将菜品迅速呈现在顾客面前。

中式美食中,众多经典菜品追求“新鲜现做”,烹饪火候、刀工技巧以及调味品的使用都需耗费一定时间。若你在一家中小型中式餐馆点了一道需要耗时几十分钟的精致菜肴,例如东坡肉、松鼠鱼或是剁椒鱼头,然而菜却仅用五分钟便被迅速送上餐桌,此时就得提高警惕了。

二、菜品温热、加热不均

预制菜品一般采用微波炉或电磁炉进行加热,然而,由于包装的形态各异、食材的密度存在差异,常常会出现中心部位温度不足、边缘部分过热的“温度分布不均”情况。

此外,鉴于并非现场烹饪,菜肴往往缺少表面那层诱人的微焦香气,以及食材内部水分未完全流失的口感。肉类可能会变得干燥且口感粗糙,而蔬菜则可能过于软烂,或者是在回锅加热时,由于受热不均,导致口感变得异常。

三、无法调整口味或配料

在传统的中式餐馆里,顾客在点餐时往往能够根据自己的口味偏好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提出“请少放辣椒”、“请勿添加香菜”或是“能否用鸡肉替换?”等要求。对于技艺高超的厨师而言,这些要求并不构成难题,尤其是在处理热菜时,他们通常能够迅速做出相应的调整。

若服务员明确告知“此菜无法调整口味”“食材搭配固定,无法替换”,那么这种情况通常意味着该菜肴是预先制作好的成品,仅能加热,无法进行任何改动。

在工厂生产阶段,配料与调味已经纳入了“标准化流程”之中,不论分店数量如何,顾客所品尝到的都是统一规格的“出厂设定”。

然而,我的友人曾遭遇过几家辣度极高的中式餐馆,服务员声称能够根据顾客需求调整菜肴的辣度,然而实际上并无实际行动,上桌的还是那些预先制作的菜肴。若不幸遇到此类餐馆,顾客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途径进行投诉。

四、菜品颜色统一、配料异常“套路化”

预制菜品在追求降低成本和提升外观的同时,往往在选材上大做文章。彩椒、西芹、胡萝卜、洋葱等配料几乎成为标配,切割整齐划一,色彩鲜艳夺目,然而,品尝起来却口感生硬,缺乏菜肴应有的香气,一经入口便能辨识出这是批量生产的产物。

食材往往不够讲究,其中的鸡肉和牛肉被切得既细碎又单薄,有些甚至轻轻一咬就会碎裂,呈现出粉末状,这类情况多见于冷冻肉或者是经过重组的肉品。

该食材在快速高温烹饪过程中极易出现松散现象,导致无法品尝到肉类的香气,口感亦不筋道。为了改善外观和延长保存期限,通常还会添加大量油脂、糖浆以及增稠剂。以糖醋里脊为例,其酱汁浓稠得如同胶水一般,而红烧肉的底部甚至可以捞出厚厚一层油脂。

总的来说,你误以为尝到的乃家乡的风味,实则摄入的是让肠胃难以承受、难以言表的废物。

中国胃,也要放眼世界、怀抱全球

无法品尝到故乡的风味,这几乎是所有中国留学生都必须面对的文化冲击现象之一。

面对那令人怀念的“味蕾乡愁”以及接连不断的中餐陷阱,我们何不转变一下思维,或许能在异国他乡重新感受到一丝“人间烟火气息”。

首先,就是自己学做饭,是解决饮食及健康问题的根本之法。

呼兰曾在脱口秀上讲过,留子要么会做饭要么会辟谷。

即便是日常的煮面、炒菜或是蛋炒饭,只要自己了解所用食材的来源和制作步骤,相较于食用来源不明的外卖,无疑会让人感到更加放心。

留学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毫不夸张地讲,在劣质预制食品充斥市场的今天,掌握烹饪技艺成为了留学生的基本生活能力。

其次,去美国超市买亚洲预制食品,自己加工省心又省力。

若您确实抽不出时间或感到力不从心,不妨前往Sam’s Club或Joe’s商店逛逛。

这些超市售卖的亚洲风味预包装食品虽非正宗,却以品质可靠、价格合理见长,诸如冷冻锅贴、小笼包、日式拉面、照烧鸡腿饭等,只需略加加热便即可享用,足以满足我国消费者的口腹之欲。

这些产品若能进入大型连锁超市的货架,通常表明它们已通过了较为严格的品质检验,其安全性和原料的透明度往往超越了许多中式餐馆。

另外,吃学校附近的餐车。

那辆看似平凡的街头小吃车——在美国,想要成功经营一辆餐车并非易事。

美国商会的数据表明,经营一家餐车年度的平均开销大约在三万美元上下,而在这其中,许可证的费用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各地规定各异,但大致涵盖以下内容:营业执照、餐车运营许可、卫生条件达标、食品销售许可等。

我对其他地区的餐车质量并不了解,然而,耶鲁大学内的几处餐车服务还是相当可靠的。

我与那位经营餐车的台岛夫妇有过交流,了解到若想入驻耶鲁大学的餐车学校,必须具备实体店面,并且需要接受每年一次的店内卫生审查以及定期的餐车质量监督。

若在校园周边经营餐车,往往已是经营多年,主要服务于教师、职员及学生等常客,其食品质量务必达到高标准。

大学城周边的流动餐车提供的餐饮品质相对可靠,价格也较为合理,此外,它们的口味通常更加贴近家常,更具亲和力,不易遭遇失望。

最后,留学生要多尝试其他国家的菜系,打开新的味觉地图。

中餐好吃,但我们的中国胃也可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曾经我尝试过地中海风味的菜肴,诸如希腊的Gyro、土耳其的kebab,以及墨西哥的美食;此外,还有日本、越南、韩国、泰国等国的同胞开设的餐馆,它们的口味既不甜腻也不奇特,符合中国人的口味。习惯之后,你会发现这些菜肴别有一番风味。

(墨西哥的 Bowl,作者供图)

(希腊的Gyro,作者供图)

留学本质上是一次锻炼适应能力和拓展人生视野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成长不仅体现在学术知识和文化素养的积累上,饮食文化的融合也成为了最为直观且易于接触的一个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