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众多行业间的竞争激烈,特别是在餐饮业——其现状表现为:我的生存与否无关紧要,我唯一所求就是你的倒闭。

前日,我在吉隆坡有幸遇到了来自四川的两位友人,她们有意对马来西亚的餐饮业进行一番调研。于是,我向她们询问了她们在国内的近况。

她在那片区域开设了八家袁记云饺店,结果全部失利。另一位朋友提及,她经营了三家瑞幸咖啡,店铺面积达80平方米,每家店投入资金在60至80万元之间,选址相当出色,商场中有人脉关系,占据的地段极佳,然而最终还是未能成功。究其原因,目前国内餐饮业竞争激烈,商家们拼得你死我活,价格战使得利润空间几乎消失,人们寄希望于竞争对手的失败,从而独占市场。陷入恶性循环,劣币驱逐良币。

于是众人纷纷有了外出闯荡、寻求机遇的念头,然而这并非易事,其中的复杂性和技巧同样不少。近期我撰写了一篇相关文章,大家不妨一阅。

瑞幸咖啡已踏入马来西亚市场,更将运营权交予当地企业,签订了竞业协议,承诺将开设数百间分店。截至目前,已开设的店铺数量有限,且经营状况尚可。

即便你在国内享有盛誉,走出国门后普通民众未必能识别。因此,我们还需深入探究市场动向,寻求专业人士的指导,切勿盲目行动,以免在曙光到来之前便遭遇失败。

即便你在国内从事餐饮行业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亦或是已经在马来西亚从事餐饮事业长达十年,也难以保证在海外市场的发展中稳操胜券。出海之路,市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变化的。过去几年你可能生意兴隆,赚取了利润,然而时至今日,形势已有所不同。能否继续盈利,这一点确实值得怀疑。

以我的一个友人为例,她已在马来西亚生活了超过十年,并且已经在此地成家。她几乎尝试过所有中国人在海外普遍从事的商业活动。

起初在马来西亚从事高仿服装生意,继而转向燕窝行业,随着川菜和湘菜在市场上大受欢迎,我又转行投身餐饮行业,开启了长达十年的餐饮生涯。随后,我又涉足甜品店领域,精心挑选了绝佳的商场位置。在这过程中,我陆续开设了8家火锅店和14家米线店,最终在马来西亚餐饮界崭露头角,成为行业领军者。

在过去的十年餐饮生涯中,历经开张与关闭,店铺数量已有十几家。尽管投入了数百万的真金白银,却换来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最近,又有两家店铺以极低的价格成功转让。

我询问她是否感到心痛,她作出这个选择时态度坚定,表示该割舍就割舍。她的丈夫也曾劝她,既然现在还能赚些钱,为何还要放弃,但她凭借对市场的深刻理解和多年积累的直觉,决定进行调整。目前看来尚可,但未来可能会遇到不少难题。

简单来说,一旦看准了有盈利潜力的项目,就要抓紧时间行动,因为一旦犹豫,红利期可能就会溜走。不要寄希望于单打独斗就能成功并赚取巨额利润,即便尝试多个项目,也不要幻想能长久获利。能赚到三个月到两年的收入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

餐饮业在马来西亚过去几年可谓是黄金时期,那时从业者稀少,消费者可选余地有限。然而,随着店铺数量激增,顾客的选择也变得丰富起来,导致原本的顾客群体被分散。

我自身也能深切察觉,去年餐饮业出海的景象确实充满生机,但今年似乎活力有所减弱。虽然各种机遇纷纷而至,如同洪水般汹涌而来,但市场运作的规律便是二八法则,即必然有一部分人能够盈利,而大多数人则会亏损。至于这个行业是否还能继续经营,那就不得而知了。

挣钱实属不易,你或许需低价出售,让顾客以低廉的价格获得愉悦,又或是选择知名品牌,占据市场份额,亦或是效仿我那位朋友,来个彻底的转变,投身于充满生活气息的美食城,那其中的人间烟火,最能慰藉普通人的心灵。

近期,不少友人向我咨询,表达出想要出海的愿望。他们中许多人的思维方式依旧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分析问题的视角相对单一。这种情况很常见,我刚开始出海时,亦是如此,对许多事物一无所知。某些经验确实需要时间的考验。若停留时间不足,经历的挑战不够丰富,便难以找到提升的途径,进而难以取得成功。

就我个人观察,近期有许多中国企业家首次前来调研,他们几乎都带着炽热的眼神审视这一市场,情绪显得极为激动,缺乏冷静。

我明白他们的感受,同时也认为他们过于急切,似乎是被国内严峻的商业环境所迷惑,以至于头脑有些不清醒。换句话说,他们是被压迫得有些恐惧,一旦发现一线希望,就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拼命地想要紧紧抓住。

本意是想向他们浇一盆冷水,以降降温,然而出海无疑是未来的趋势。马来西亚今年受政策影响,实施了免签政策,加之地理位置靠近我国,从整体文化及中文普及程度来看,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将其视为“红利期”,显而易见,在红利期赚取财富更为简单。然而,要准确识别红利期、成功把握红利期,却需具备一定的能力,还需敢于冒险。我倾向于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通常会选择“次红利期”。在这样的时期,已有先行者尝到了丰厚的红利,并且已经有人趟过了所有的风险,而大多数大众仍在观望,竞争阶段尚未正式开启。这便是一个相对稳妥、赚钱相对容易的时期。

我在马来西亚停留的时间已超过一年,期间,我每一天都体会着不同的情感和经历。

对这个国家怀有愈发深厚的敬畏之情,其中机遇与风险并存,许多风险对于未曾亲身经历的人来说,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他们根本不具备这样的认知。

以长辈的视角,或是参照祖辈的思考方式,审视这个市场及其整体商业环境,便能大致领悟其真谛。

近期,咨询我关于出海业务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关于马来西亚和东南亚的相关问题,我往往难以给出直接答复。最理想的办法是,亲自踏上这片土地,亲身经历一番,切不可闭门造车,只凭想象来理解世界;相反,应当走出国门,以世界的视角来审视中国。

风险伴随机遇,亦如此。没有一劳永逸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