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林斯已年过七十,他持之以恒地翻阅商品标签,把寻找“美国制造”的产品当作了一种个人兴趣。

为此,她设立了一个小组,命名为“乐享非中国制造”,该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成员寻找各种国产商品。这些商品涵盖了从拖把、铝锅到人造花等多种类型,应有尽有。自今年起,该小组的规模迅速扩大,成员数量已经增长了一倍,目前大约有2000人。

面对特朗普政府提高关税并倡导制造业回归的政策,”美国制造”的相关搜索量迅速上升。众多消费者纷纷产生疑问:他们所购买的产品究竟源自何处?

数据验证了这一现象:搜索“仅限美国制造”类产品的数量同比大幅上升220%。特别是针对“美国国旗产品”等特定类别的搜索词,其增长更是高达250%,热度之高令人瞩目。

“美国制造”已逐渐成为吸引消费者关注的新趋势,然而,这股潮流未必能够确保商家获得如预期般的丰硕回报。

兴趣并非总与购买欲望划等号,业内人士指出,我们尚需更多时间来审视,这股热潮究竟是转瞬即逝,还是能够持续发展的趋势。

一、“美国制造”占据C位

统计数字表明,在亚马逊平台上,对“美国制造”的搜索热度不断上升。在最近的一个月里,搜索量已经从2.6万次猛增至12.6万次,增幅达到了惊人的近五倍。

在流量激增的时刻,商家们竞相将“美国制造”的标签置于商品链接的显眼地带。过去,此类标签或许深藏于第四、第五张产品图片之中,甚至可能完全不见踪影。而现在,为了精准吸引那些具有爱国情怀的消费者,商家们毫不犹豫地将它置于第一或第二张图片的显眼位置。

麦金托什所售手机支架源于底特律制造。近期,他在亚马逊的详情页进行了更新,主图部分特别强调了“美国制造”的品牌理念,并附上了“无关税”的标识。此外,他还打算增加对搜索引擎优化(SEO)的投入,着重推广“美国制造”这一关键词。

并非仅此一例,还有另一位来自美国本土的商家透露,近期他们的销量呈现了回升趋势,这一现象归功于消费者对他们产品产地的认知度有所增强。之前,采用标注“美国制造”的方式并未取得理想效果,然而如今,这一做法却成为了热议的焦点。

然而,资深电商领域的专家指出,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市场营销手段,而非供应链结构的实质性变革。“与其将其视为一股爱国热情的涌动,不如将其看作是一场围绕关键词的激烈争夺。那些在产品名称中率先加入‘美国制造’字样的品牌,正受到算法的偏爱——即便他们的生产流程并未发生任何改变。”

越来越多的商家投身于这场以“美国制造”为主题的竞争之中。根据数据,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5.1万件亚马逊商品贴上了这一标识,预计其销售额将突破51亿美元。

流量的大幅提升引起了我们的浓厚兴趣,促使我们着手与客户展开测试。他们目前正致力于一项针对“美国制造”的营销新尝试——之前,由于效果不尽如人意,公司有意避开了这一词汇。这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亚马逊的消费者普遍更倾向于关注产品的价格,而非产地信息。

二、口头支持

消费者对“美国制造”产品的搜索量急剧上升,这一现象无疑反映出他们对这类商品的极大兴趣。但遗憾的是,这种兴趣似乎并未普遍转化为实际的购买行为。

创始人直言不讳地强调:“大众之所以热衷,主要是出于对探究哪些商品确属美国制造的好奇心,而非真正有购买意愿。”他认为,那些购买标榜“美国制造”产品的消费者群体不会进一步增加,至少从目前观察来看,并未发现这样的增长势头。

价格问题构成了一个重要的挑战。一项在5月份针对大约1000名美国成年人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承认他们有时会主动选择购买国产品牌,然而,当面临价格上升的情况时,只有11%的人愿意接受超过15%的额外费用。

一个实际的测试使得这一结论显得尤为震撼。位于美国本土的淋浴喷头经销商范米尔,在得知消费者愿意为“美国制造”的产品支付更高的费用后,便决定开展一项实验,以检验消费者是否真的言行一致。

他的测试设计得既简便又直观: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他展示了两款在外观和功能上毫无差异的产品,它们之间唯一的区别仅在于产地和售价——其中一款标注为“中国制造”,售价为129美元,而另一款则标明“美国制造”,价格却高达239美元。

短短数日,该网站吸引了超过两万五千位访客。范米尔成功售出584个淋浴喷头,均为国产型号。尽管有24位访客曾将标注为“美国制造”的产品放入购物车,然而最终并未有人完成交易。

范米尔直言不讳,表示自己既感到惊讶,又觉得在情理之中,“我早有预料,价格更低的国产版本将会脱颖而出,然而,我未曾想到差距会如此之大。至于‘美国制造’的版本,我们竟然一个都没能卖出。”

他进一步阐释说:“这并非消费者的责任。目前,通货膨胀的压力广泛存在——无论是汽油、食品杂货,还是房贷……对于许多人来说,支持美国制造业成了一种他们负担不起的奢侈,即便他们愿意这样做。”

尽管本次实验只是针对个别案例,并且两款产品的价格差异显著,无法全面反映整个市场状况,然而它明确地表明:价格低廉仍旧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美国制造”的吸引力并未如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强烈。

先前的调查结果亦证实了这一现象:在商品价格因关税上升而成本增加的情况下,有33%的消费者转而选择了价格低廉的品牌,34%的人削减了购买数量,而仅有10%的人表示他们愿意承受价格上涨。

这或许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尽管关税的加征使得商品价格上升,但中国商品凭借其稳固的价格优势,在全球供应链中依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曾有人分析并指出,诸如Temu之类的平台,其销售的商品价格仅相当于亚马逊同类商品的三分之一。即便是在关税抵消效应的影响下,商品价格上调了一倍以上,众多产品仍有很大可能性在价格上低于亚马逊。

三、空中楼阁

关于“美国制造”的议题备受关注,然而,要将制造业重新引入美国,几乎是一项难以达成的挑战。

美国的制造成本相较于中国要高出许多。以运动鞋为例,根据鞋匠学院提供的数据,在中国生产一双运动鞋的平均花费是15美元,而在美国,这一数字则攀升至35至45美元。这一差异表明,为了确保盈利,美国生产的运动鞋不得不大幅度提高售价。

范米尔的实践同样证实了这一难题。为了在美国制造淋浴喷头,他不得不寻找四至六家独立的供应商,这些供应商各自负责生产流程中的不同阶段。这一做法直接使得其生产成本激增至原来的三倍——这一成本甚至超过了支付145%关税的费用。

这种成本差异主要来自于工资水平较高、监管要求严格以及美国的生产规模较小。据相关数据显示,美国工厂工人的平均时薪在12至16美元之间,而中国工人的时薪大约在3至4美元,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的时薪则大致介于1.5至3美元。

《华尔街日报》指出,即便美国实施自动化策略,其成本效益与东南亚的劳动力成本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无法将生产迁回美国进行,现有的设施根本无法满足所需条件,范米尔虽然赞同重振国内制造业,但现实却让他不得不正视,“一旦消费者看到真实的商品价格标签,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恐怕都不会愿意为这额外的费用买单。”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真正追求并非局限于轻工业领域,他的意图是抢占科技、军工等行业的高地。

5月25日,特朗普曾明确表示:“我们不会涉足运动鞋和T恤的生产,而是致力于芯片、坦克和军舰的制造。”在此之前,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也坦率地指出,“纺织业已经成为历史。”根据美国服装与鞋类协会提供的数据,高达97%的服装和鞋类产品都依赖于进口。

在重重障碍的笼罩下,投资美国设厂似乎能够绕过关税壁垒,同时有望抓住“美国制造”带来的潜在流量优势,然而这实际上却是一场风险极高、收益微薄的赌博。随着制造成本持续攀升且难以降低,所谓的“制造业回归”不过是政客们口中的空想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