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Q1大厂财报陆续发布,释放出哪些出海信号?

一方面,全球市场的波动性给跨境电商平台带来了压力;另一方面,某些市场和业务正逐步实现稳定的收益。

快手成功实现了季度经营利润的扭亏为盈,这一成果得益于对核心市场的深入挖掘和细致耕耘;同时,阿里巴巴的海外业务亏损幅度有所减小,且预计在下一财年,其海外电商业务有望在单季度内实现全面盈利。

在特定市场领域,巴西已成为我国大型企业激烈角逐的新领域。美团和滴滴今年均对外宣布,计划在巴西开展外卖业务。预计这将在未来引发一场海外外卖市场的激烈竞争。

总体而言,我国互联网企业出海的发展态势正逐步从迅猛扩张转变为注重稳健经营,而精细化的运营模式正逐渐成为行业的新趋势。

一、跨境电商:Temu承压,阿里国际亏损收窄

2024年,Temu在多个国家/地区的移动应用下载榜单上位居前列,同时在全球电子商务应用下载量及增长排名中独占鳌头。该应用的下载次数高达5.5亿次,较上年同期增长了69%。到了2024年12月,其全球总下载量已逼近9亿次。

观察今年情况,由于关税风波的冲击,Temu的快速增长可能暂时会遭遇停滞。

拼多多的财务报告并未透露Temu的具体信息,然而,根据总营收和交易服务收入增长率的下降情况,我们可以推断出Temu在今年第一季度的营收增长已经出现减缓。根据报告,2025年第一季度,拼多多的总营收达到了956.722亿元,同比增长了10%,这一增速是自2022年以来最低的;同时,交易服务收入为469.5亿元,增速显著减缓至6%,这部分收入中包含了Temu的收入。

花旗分析师在5月份发布的报告中指出,自价格调整实施后,Temu在美国的销售额显著减少。基于此情况,花旗对拼多多2025年和2026年的收入预期进行了调整,将2025年的预期下调了0.6%,2026年的预期下调了2.3%,主要原因是其在美销售额的降低。

相较于Temu,阿里巴巴的海外拓展策略显得更为稳健,其关注点已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转变为注重提升运营效率。

2025年第一季度,阿里巴巴国际数字商业集团(AIDC)实现了335.79亿元的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2%。在这一增长中,国际零售业务贡献了276.03亿元,同比增长24%,这一成绩主要得益于与土耳其平台的强劲表现。

最为关键的是,AIDC的亏损正在逐渐减少。在2025年第一季度,经过调整的EBITA亏损额为-35.74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亏损额减少了-40.85亿元,实现了同比的缩窄。阿里方面对此作出了解释,指出这主要是因为速卖通业务的单位经济效益有所提升,同时经营亏损也显著下降。

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吴泳铭在电话沟通中透露,尽管国际贸易政策充满变数,他仍对下个财季海外电子商务部门实现单季度的全面盈利抱有信心。

去年七月,公司公开宣布当月实现了盈利,这是自2012年成立以来首次出现单月盈利的情况。然而,这一成就的背后,却伴随着业务范围的缩减。

此平台曾长期占据东南亚电商领域的领先地位,然而,自从被阿里巴巴集团收购,再加上Shop在东南亚的迅速崛起,其市场份额便开始逐步缩减。

东南亚电商综合平台的数据揭示,2017年第三季度该平台已跃居越南流量最旺的电商平台之列;随后,大约在2018年,该平台在总交易额(GMV)方面实现了全面超越。

Shop自踏入东南亚市场后,其市场份额再度呈现缩减态势。Cube Asia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销售额较去年同期下降了超过10个百分点,而一些商家也在逐步调整策略,将经营重点从Shop等平台转移。

二、本地生活:美团滴滴,瞄向巴西

与其他大型企业相比,美团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较晚,直到2023年才开始积极拓展海外业务,不过目前在香港和沙特两地市场已初显成果。

在2025年的第一季度,美团公司整体新业务收入达到了222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9.2%。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食杂零售业务的收入提升以及海外市场的拓展。

美团在香港推出的国际版外卖服务Keeta已稳定运营了两年的时间,王兴在第一季度的电话会议中提到,Keeta已成功跻身香港地区最为领先的外卖服务平台。

在KeeTa加入竞争之前,香港的外卖市场长期被两家主要平台所独占。然而,自2023年5月起,随着KeeTa的介入,香港的外卖市场结构迅速发生了变化。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AI数据的分析,在2024年第一季度,Keeta在食品配送业务中的市场份额已经显著,若以总成交额(GMV)为标准,其占比高达32%;而以订单数量为衡量标准,其市场份额更是高达43%。

今年四月,该平台毅然决然地撤出了香港市场。普遍观点认为,其退出主要源于市场份额的持续减少以及运营所面临的巨大压力,这一现象与Keeta的迅猛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花旗发布的研报指出,若该企业退出市场,将有助于美团旗下的Keeta提升其市场份额,同时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未来几个月内实现双方市场份额各占一半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

沙特阿拉伯成为了美团拓展海外市场的第二阵地。自去年九月Keeta在该国正式上线以来,业务已遍布九座城市,这些城市的人口均超过百万。此外,美团旗下的小象超市也将其海外扩张的起点定在了沙特。

王兴对于全球外卖业务乃至更广泛的按需配送领域的发展前景抱有坚定的信心。他指出,目前在外卖领域,它主要只给部分人群带来偶尔的便利。然而,王兴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外卖的普及率和使用频率都将显著提升。在财报电话会议中,他如是说道。

这份信心的来源,在于美团在发展国内外卖业务时打造出的“系统”。开发一个在线外卖应用程序并非难题,真正挑战在于实现规模化运营后,如何应对用户、商家和骑手需求的指数级增长,这便需要依靠强大的机器学习技术来对订单调度系统进行优化。王兴坚信美团所拥有的系统堪称一流,他打算将公司积累的所有专业知识与运营技巧融入到Keeta项目中,并将这些优势拓展至国际市场。

目前,美团公司锁定了巴西市场作为其新的战略目标。在今年的5月份,该公司宣布将在接下来的数月内正式把Keeta品牌引入巴西,并计划在接下来的五年里在该国投入高达10亿美元的资金以促进Keeta的扩张。根据媒体报道,早在4月初,部分原本在沙特工作的Keeta员工就已经收到了调往巴西的通知,他们迅速着手办理签证手续,并接受了相应的培训和工作准备。

美团公司正将目光投向巴西的外卖领域,就在今年的四月,滴滴出行公司宣布将以“99 Food”这一品牌名称,重新启动在巴西的外卖服务。展望未来,美团与滴滴或许会在巴西及整个拉丁美洲地区展开一场激烈的外卖市场竞争。

三、泛娱乐:快手海外扭亏,腾讯创新高

泛娱乐出海,主要看短视频和游戏。

2025年第一季度,快手在海外市场的总收入实现了显著增长,增幅高达32.7%,达到了13亿元人民币。在这一季度,线上营销收入同样呈现出迅猛的增长势头。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快手海外业务首次在季度层面实现了经营利润的正增长。

实现经营利润扭亏为盈的核心要素是集中精力,正如财务报告中所提及:“我们专注于主要国际市场的集中发展战略,在执行两年之后,已经显现出显著的成效。”

与在北美、东南亚、欧洲等地广泛布局形成对比,快手在海外的发展战略更为集中,它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压力较小且成本易于管理的区域,特别是巴西和印尼,这样的选择有效地避开了与北美市场的直接竞争。

快手公司创始人宿华在2021年接受彭博社的采访时表示,他们不将北美用户作为首要扩张对象,其部分原因在于美国市场已经形成了主导地位。

在巴西,快手国际版Kwai的月活跃用户数已突破6500万。根据2023年的数据,巴西的总人口超过了2.1亿,换算下来,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巴西民众是Kwai的活跃使用者。

快手短视频在巴西备受欢迎。2022年,快手在巴西推出了面向国际市场的短剧品牌,该品牌当年吸引了高达420亿次次的观看量,而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更是飙升至超过600亿次。众多知名品牌,如可口可乐、本田等,也已纷纷参与其中,通过举办营销活动来扩大影响力。

2023年行将结束时,快手在海外市场的电商平台Kwai Shop迈入了试运营环节,到了2024年,其每日的采购订单量同比激增了1300%。根据财报披露,尽管在严格控制投资回报率的前提下,巴西地区的电商业务依然实现了订单量的稳健提升。

在游戏领域,腾讯游戏持续在海外市场实现突破,其发展势头强劲,已逐渐成为推动腾讯整体收入增长的关键动力。

依据腾讯公布的财务报告,在2025年的首季度,公司游戏部门的营收达到了595亿元人民币;特别地,国际市场的游戏收入为166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3%;这一增长势头已连续保持了三个季度,并在此期间创下了新的历史最高记录;这一成就主要归功于《荒野乱斗》、《皇室战争》以及《PUBG》等热门游戏的成功。

腾讯在海外市场的业务扩张主要得益于长青游戏的发展。以《PUBG》为例,这款游戏已运营七年之久,据Tower数据披露,它在3月份的收入实现了65%的显著增长,连续占据出海收入排行榜的亚军位置,并且成为当月全球收入增长最快的手机游戏。

四、手机:小米抢滩非洲市场

2025年的第一季度,小米的全球智能手机销量达到了4180万台,这一数字较上年同期增长了3%,标志着公司已经连续七个季度保持了增长势头。具体来看,小米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全球智能手机销量中占据了前三的位置,其市场份额达到了14.1%,较去年同期上升了0.3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在全球市场前三的领先地位,这一纪录已经连续保持了19个季度。

然而,在财报的电话会议上,小米公司坦诚表示,今年整个市场的增长并未达到年初的预期水平。

在中国市场,先前普遍对国家补贴推动整体增长持乐观态度,然而实际情况并未达到预期,全年增长预测仅为大约3%。在全球范围内,增长幅度可能更加有限,甚至可能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的情况,其中西欧等部分地区已经显现出负增长的趋势。

针对这一情况,小米公司今年或许会适当降低对销售量的预期,并且针对各个市场实施差异化的策略。例如,在西欧和日本等地区,小米将有意减少超低端产品的占比,集中力量发展中高端市场,并对产品线进行整体优化。

在新兴市场领域,规模仍是首要考量。以非洲为例,小米在2024年的市场份额达到了13%,而在2025年第一季度,这一比例又上升了2.6个百分点,这一增长势头明显。

传音的“非洲之王”地位受到显著影响。在今年的第一季度,其营业收入达到了130.04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5.45%。净利润方面,仅为4.9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了69.87%。

卢伟冰在今年的3月份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对于手机业务的发展,小米计划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将销量提升至2亿台,届时全球市场将迎来由三星、苹果和小米共同构成的“2亿台规模阵营”。

小米目前尚需再售出3000万台才能达到2亿台的目标,不过其走向全球化的策略已经清晰可见,正加速在成熟市场推进中高端产品的布局,同时在新兴市场努力扩大出货量,稳步向2亿台的目标迈进。